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关于崔自默 > 正文 站内搜索:
天真而庄严——由崔自默佛画作品谈起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26日 10:1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3305次

天真而庄严

 

——由崔自默佛画作品谈起

 

/黄海贝

 

“适值人间四月,忽然再读到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诗,里面有这么一句,‘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乃叹其经典。”这是《崔自默美学笔记》第一篇的开篇语。这段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这首诗我会背诵。

 

人们习惯于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为爱情诗歌的代表,其实,这是先生1934年写给她的儿子梁从诫的。可见,人世间所有美好的感情都是相通的,无论亲情、爱情,还是爱美之心、慈悲之怀。难怪崔自默先生紧接着便在笔记中提出:“歌德说过,‘我爱你,这与你无关’,这些,都是怎样的一种爱情心理与审美心态呢?”而我,对“天真,庄严”这种细腻且微妙的感触,产生出强烈的共鸣,则缘于崔先生的佛画作品。

 

 

 

美好愿

 

我案头有一张崔自默先生所赠的2008年日历卡,上面是他绘制的一尊《药师佛》。我是个懒散之人,从不专门准备记事本将每天的计划诸条罗列,只偶尔为琐事逼得紧了,随手在年历卡上勾勾画画。就这样,几个月下来,卡片被涂得花花绿绿,而“药师佛”却依然安安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一天,我偶然在一本佛学杂志上读到《药师佛十二大愿》。据载,药师佛于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得以解脱,故依此愿而成佛,住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此佛所誓愿不可思议,却皆为众人脱离痛苦,身心健乐。

 

我仔细端详年历卡上的“药师佛”,法相庄严神圣,双耳垂肩,双目慈祥,右手执尊胜诃子果枝,左手捧佛钵,伫足于莲花宝座之上。我不禁轻叹,佛的“大愿”却是那么纯真、诚挚,仿佛儿童的梦幻与理想。我瞬间又想起了林徽因的那句诗:“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而庄严,这是我对佛像第一次产生如此亲近直观的感受,而这尊佛像,出自崔自默先生之手,旁边的题款,就是《药师佛十二大愿》。

 

我还发现,在崔自默先生《莲界》一书中,第一幅画作就是这张《药师佛》。他还经常书写“饶益有情”、“善根广植”、“勤行精进”,可见先生之寄托。

 

世间情

 

崔自默创作的佛画作品中,有篇幅宏大和内容丰富的,比如《药师七佛》和《千手千眼观音》。《药师七佛》长卷场面煌煌,满壁生辉。七佛排立于画卷上,像七尊拔地而起的巨柱,擎托着天与地。七佛身后及两旁散布着佛陀、菩萨、诸天、力士等,情状各异,呈现出丰富动人的神态——欢乐与希冀、萌动与矜持、淡定与忍耐、忧郁与悲悯——简直是一幅人间众生相。《千手千眼观音》在丈幅的画面上,线条色彩错落有秩,气氛和谐安宁。顶端的如来样貌肃穆,底端的天王神态威严,中部的千手千眼观音简直壮观到了极点,细微到了极点,每一只佛手都姿态各异,捻花的、持瓶的、展卷的、握法器的、打手印的,真可谓“尽精微而至广大”。画卷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乐观与美满的气息,使人联想到许多人间社会的小景,健康、明朗,富有情趣。原来,七宝楼台、香花伎乐、莲池树鸟,这无尽的良辰美景,与现实生活人们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完全一致的。

 

鲁迅先生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对唐代的佛画曾有如是评论:“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线画的空实和明快。”这评价之语,倘用于崔自默先生的作品,亦十分贴切。正因为对色彩与线条的准确把握,对天真而庄严深刻理解,于是敦煌绘画这一传统题材在他的笔下焕发异彩,闲庭信步之间已然超群拔俗。

 

此外,崔自默先生笔下佛陀、菩萨、罗汉等题材多样,笔墨亦因地制宜。上述那些宏大题材一般采用工笔白描,线条粗细一致、细谨有力。佛像的衣饰,“其势稠叠,衣服紧窄”,给人以薄衣贴体的美感,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规范。或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或洒落富于气概,有雕塑之感。在设色中,先生独出机杼,一般不会把颜色填满,而是特别重视光影和透视之感,沿着衣纹、五官及肌肤轮廓线条的边缘“擦色”,由淡而浓。崔氏这种“擦色”之法,不但避免了传统工笔画色彩堆积所造成的“臃肿”感,还轻松地增加了肌理的质量感,形成画面的雕塑与透视效果,其轻盈与剔透,格外精神。

 

观自在

 

不久前,欣赏到崔自默先生的另一幅佛画——赏荷观音。观音菩萨以白描出之,铁划银钩,略施淡彩。画面笔墨湛然,线条在婉转中蕴涵力度,特具内美。观音坐于秋水荷畔,眉心微蹙,容止若思。她是菩萨,也是凡人。她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人。画作中的观音,既有人的神态,又有佛的气质,显得那么自然质朴,令人过目不忘。不仅不忘,还会生出慈善之心,觉悟之情;这种感情,与弘一法师圆寂前的遗墨“悲欣交集”,有着某种暗合之处。

 

记得先生在他的书信集中,有对弘一大师的相关阐释:“对大师而言,肯定已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世事洞明了,应该也早已看破了,也可以随时放下了,但是,他能否随缘、自在,却还存在问题。只要还是活人,只要还在红尘市井中行走,虽然可以采取大隐、中隐、小隐的生活方式,可是只要他还在世俗的环境之中存在,在杂色的染缸里浸泡,他想完全超脱,就往往是一相情愿。也许他可以无欲而刚、知足知止,一片心境清凉,然而,他的烦恼却不再只来源于自己,还会发自于对周围群体的关心关注,也就是所谓的慈悲心、悲悯心、爱惜情。小乘佛法可以自己念经、得自在,但大乘佛教讲究般若波罗密,要普度众生,出苦海同登涅盘岸。”大概也正是基于上述之认识,先生才会在佛画创作中将菩萨的法像描绘得如此这般,天真而庄严。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在汉语有“觉悟”之意,“萨埵”则是“众生”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的意思,因此,“菩萨”的全译为“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菩萨在古印度佛教中为男子形象,流传到中国后,随着信仰的深入人心,逐渐转为温柔慈祥的女性形象,更富人情味。崔自默先生笔下的观音菩萨,和人们心中的善念信仰有深刻的契合,他于笔墨中寄托的,是人类向善和自省的美好心愿。

 

智慧光

 

崔自默的佛画作品中,也常用一些大写意笔法,如达摩、罗汉、僧人等,他总是心敏手捷,一挥而就,这与他“深研佛学日久,禅心定力默化息息相关”。难怪先生被圈中友人戏称为“达摩”——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清心寡欲,勤行精进。青灯黄卷,有觉有悟,自由自在,心如不系之舟。

 

这幅创作丁亥年的《般若无边》,为达摩的侧身像,只见他神情超然,独坐岩上,除了身下的石头及近景的竹叶,其他背景均为虚化。如此一来,达摩的荧荧目光更被突现出来,那样悠远而又内敛,难以捉摸,可谓那点睛之笔,可与顾恺之媲美。据《历代名画记》记载:“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会,请朝贤鸣利注疏,其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既至长康,直打刹注百方。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众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遂闭户往来一月余日,所画维摩诘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寺僧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可任例责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先生戏称给佛像点睛为“开光”,每每精神几入于禅定状态,不论画幅大小,眸子却荧荧有光。至如他笔下的菩萨双眼,犹有泪光,细观眸子,则是以“心”写就。

 

再看先生另一张佛画《无相颂》——一位老僧背手而立,脚下一抹柔韧刚劲的线条斜指向上,倏然间营造出山道或水岸的视觉效果。全画虽为写意手法,人物的面部五官也不刻意描绘,但僧人面相清矍,有宋人罗汉相,极为传神。衣纹用笔,则充满了镌刻风格,洒脱古拙,新颖的构图及劲道的笔力,想必得益于先生深厚的篆刻与书法功底。

 

《一颗圆光入万象》更是妙趣盎然。五个顽皮童子用莲花瓣化成的布袋,拉扯着一个熟睡的和尚。画以白描出之,寥寥数画,活灵活现。“趣”,是崔自默先生绘画作品中随处洋溢的情绪,这与“天真而庄严”又不谋而合。先生曾作文指出:“无‘真’,便俗。无理无趣,则没意思。出乎情、入乎理,情理结合,就是理趣兼备。提倡‘天真’,就是‘损’去非真的那一部分;这是一个问学觉悟的过程,也是一个修养达道的过程。”

 

近来观崔自默先生佛画,越来越觉得画中人物神似先生本人,我不禁想起那个关于画僧贯休的故事。贯休“性好图画古佛,尝自梦得十五罗汉梵像,既而尚缺其一,未能就。梦中复有告之曰:师之相乃是。遂如所告,因照水以足之。”今其画尚传。“莫非您也以梦境入画?”我问先生。他却笑而不答,一脸天真的神情。我只好依旧在他的文章中寻找答案——

 

“‘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曾经这么表述希腊古典文学艺术本质,成为一句名言。歌德在1770220日致书商赖西的信中,引述过他的美术老师奥塞尔教导他的话:‘理想的美是单纯和静穆。’高贵、静穆、单纯、伟大,这些似乎有距离的因素何以能和谐,何以能互易、相参,便在于它们在审美理想上具有十足的共通性,它们都属于高格调。”在《崔自默美学笔记》中,先生进一步阐述过关于“天真而庄严”的问题。

 

 “天真而庄严”,我懂了,那决不仅限于绘画的技巧,而是一种关于高尚境界的修为。“我问佛:怎样如你般睿智?佛曰: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我们应该当下自觉,莫可“‘只是当时已惘然’,因为事后,也许你会幡然醒悟,‘对华年不再的惋惜、对今是昨非的嗟叹,可以发觉的不仅仅是一些沉重或者轻飘。’”

 

                                                                       戊子大寒于京西

 



总共1页  1  
 上一篇: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下一篇: 汪国真诗并书赠崔自默
  相关文章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崔自默简介
·张晴:其实并不难懂的崔自默
·李正茂:《再思科学与艺术:序崔自默新彩作品集》
·《中华英才》赵雯:《崔自默:在先锋与大众之间》
·林秋璇:《中国榜样·崔自默》专题片解说词
·冯积岐:崔自默笔下的荷花给我一种勉励
·水玉:《崔自默:新时代的文艺先锋》
·傅玛丽:《崔自默:我骄傲,我是一块试金石》
·孙开、依凡:《崔自默:书画界“第一狂人”》
·黄诗煊:读《般若界:崔自默2016新彩作品集》
·王建平:手的翅膀——记艺术大师崔自默
·孙开:现实观照与理想情怀——《爱莲说:崔自默画荷·话和专题书画展》观感
·金辰:惟慧是业的艺术家崔自默
·南京青奥会风云际会 崔自默艺术亮点重重
  图片推荐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范曾研究举隅(1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随感笔录(3)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栏目导航
关于崔自默
推荐文章
·乙巳蛇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春名家大拜年-..
·从北京到巴黎中国艺术大展行—崔自默
·崔自默出席《一路锦绣》山海尊首发仪式
·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专题片之《崔自默》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