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水中花
——读崔自默画荷作品
文/刘连群
崔自默是著名国画大师范曾的第一个博士,作为开门弟子,无论是在他的绘画还是书法作品中,却都看不出明显的“范家样”痕迹。我很好奇,便在网上查看了所有关于崔自默的链接,并且经常光顾他的“默艺空间”和“自默博客”,后来我得出结论:崔自默先生虽是名师高足,却不为世流所累,是一位有着极强的传统文化情结,却又善于传承、敢于创新突破的艺术家。
我与自默有几面之缘,总是见他面带着微笑,不像是渊博的学者,倒有点邻家大哥的感觉。一般人总会对艺术家的外在气质很感兴趣,往往误以为孤傲不羁才是艺术家的性格;然而这是一种误区,从崔自默身上就更能发现这种误区与反差。
在《论语》中有一段子夏说的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说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远望去非常庄重, 接近后却感到温和可亲,听他说话又觉得很严厉。我惊奇地发现,这句话对于崔自默而言,是那么妥帖、准确。我对自默文章和绘画的印象,在“望之俨然,即之温也”之外,感觉到“听其言也善”;我虽然希望“听其言也厉”,而这个“厉”字作为治学的严谨与学术的权威,至于“善”字,则更多出一分温雅、大度、和气。
自默的画中,我尤喜欢荷花。宋代大儒周敦颐一篇《爱莲说》,让后人对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脱品格多出几分向往。自宋以来,画荷名家层出不穷,画法也是极尽能事、纷呈其态。近现代的大家中擅此道者,有赵之谦、吴昌硕、虚谷、张大千、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石鲁、唐云等等,当代的画荷高手也是各有所长,不一而足。自默的荷花,充盈着饱满的文人气息,笔墨直追徐渭、八大,看似漫笔遣兴,却又意味长远,匠心独运、成竹在胸。
自默先生曾在一篇《画荷如山》小文中谈了画荷的创想,是推陈出新,从传统到现代,而最终脱略形式,注重内涵、境界,统一在视觉艺术范畴之内,直指本心。画荷如山,作为人格与意境的象征,只是提及了他画荷的一种面貌,其他还有画荷如人、如风、如锦。
纵观崔自默全部的创作,我发现他的荷花至少存有三种风骨或称三种变相:
一是“新文人画”面貌,作品形式多为水墨写意。这一时期的作品对古代文人画多作传扬,继而幻化出独特的“自默新文人画风”,师古而不泥古。
二是“意向写画”面貌。这一面貌的作品呈现出了西画的印象色彩、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以及诗书画印的全面结合。构图比前之更为饱满,色彩清雅,点、线、面的构成张力十足。
三是“无相天成”面貌。偶见其新近,突然发现自默的荷花又有变化,是一种全新的式样。画面的色彩浓烈,构图也改为简廖抽象,在落款上开始使用西画的方法,虽还是用笔写出,却更是意念的流趟,是画面里的一个符号而已。
自默先生号无言居士,对佛法禅宗也颇有见的。大致是有了新的参悟,才萌发这妙趣横生、不拘一格的创想与实践。我不禁想起很多画荷的画家,意趣在某一点上都与自默通,但是不同的是,自默的画荷不着相,正像他画的水中花。“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虽或简或繁、或刚或柔、或浓或淡,自默的荷却是一律的纯净。
总共1页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