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阅览崔自默文化网 [登录][注册] 忘记密码? 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关于崔自默|文化新闻|视频|影像|艺评|篆刻|艺术市场|现代水墨|
书法|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装置|粘贴|艺术产品|国际交流|
散文|随笔|诗歌|专著|画廊|博客|留言|证书査询|出版著作|English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崔自默文化网 --- 国内个人最大的文化类门户型网站 
您的位置: 自默文化网 >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 正文 站内搜索:
再谈艺术的“心鉴”——兼论余任天
http://www.cuizimo.com  2010年10月15日 16:14  文章来源:自默文化网  点击:5545次

 

再谈艺术的“心鉴”

——兼论余任天


崔自默

一、艺术研究方法小引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苏东坡这句话,用于解读今天的艺术现象,尤其是艺术市场,仍然很有启示性。
人,是社会中人。社会,是复杂的。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我一直都很欣赏贡布里希先生在《艺术的故事》一著中开篇的这句话,因为它利于辨析艺术与艺术价值、艺术家、艺术鉴赏、艺术市场、艺术收藏等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艺术问题,不能仅仅依靠艺术本身来解决,因为它不是孤立的存在。作者及作品,只不过是艺术这一复杂现象的一个切片,依据“全息论”的观点,它们却可以等价,亦所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
中国的传统书画,不仅仅是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与专业学问,而且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与文化存在。传统,是一条流动着的河流,它的形态瞬息万变。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变化的。
研究历史,资料很重要,然而有趣的是,我们永远会面临资料匮乏的遗憾。于是,无论艺术史学与艺术批评学,我们都应当同时重视“史”与“论”这两种元素。批评学需有“史”的佐证,艺术学也需要“论”的帮助。“史”与“论”结合、互参,知而有识、识而有见、见而有解,才会尽力做到“不隔”。
文艺评论之所以需要“同情心” ,不是浅泛的伦理道德范畴的感念,而是旨在实际理解,今与古同一心情。有同情之心,便是有良知、真知灼见,而不是做表面文章,妄加揣度、横加指摘。“过去有二,一为绝对的,一为相对的”,“生而为人,不能脱离主观。如果历史有客观的意义,那个意义不是人类所能了解的” ,所以没有绝对意义的“史” ,所以我们辨析事实的修养和眼光是必需的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只缘“不在那山中”;不是风景太近了,而是太远了。当我们疑惑于过去的某些情节时,不妨从今天眼前的实况下手,所谓设身处地、由此及彼。存在即合理,天下没有什么偶然。

二、余任天其人其艺举隅
“研究历史可以发达人类的合群思想,明了群体与个人的关系” 。
认识余任天的艺术,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脱离了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物的氛围,忽略了复合的社会关系,个案的研究也就没有实际意义。
研究某个艺术家,会牵扯到很多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环节,虽然也可以无限引申下去,但毕竟比起笼统的概念思维来要简便得多。艺术哲学等概念可以无限衍生,但把问题复杂化并不能说明它更有意义,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民族文化传统、地域艺术流派、特定的时代背景,都是解读余任天的基本素材。研究他的人格与个性,以及他作品的风格与精神,从中足以透视出那个时代的特征,也足以揭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本质。由针对余任天的艺术欣赏与创作研究出发,发现社会中人性最普遍最深层的东西,总会有利于当下的社会与文化发展。这也许是今天研究我们余任天的意义所在。
余任天(1908-1985年)的传统因子是显然的。出生于浙江诸暨的他,自幼即随父学习书画,16岁求学于浙江美术专门学校及浙江艺术专门学校,后来因为家境经济不支两年半辍学回乡,任中小学教师维生计。37对后居定杭州,任职于省立西湖博物馆及省立杭州民众教育馆,自设“金石书画工作室”潜心书画艺术。51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专业创作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书画院特聘画师、杭州逸仙书画社社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余任天著述有《天庐画谈》、《历代书画家补遗》、《陈老莲年谱》等。
余任天是书画艺术的通才。与同时代的画家潘天寿、唐云、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程十发等,余任天都能坦荡相处,不问是非,与中青年一辈更可彼此欣赏,和蔼相待。潘天寿曾在《东南日报》上赞赏余任天:“余君于作画之外,复精篆刻,擅书法,工吟咏。经师子渊云,‘艺术不在绝,而在通,不限书画诗三绝,应加金石为四通’。画通于书,通于诗,而金石实为其骨干。君锲而不舍,庶几兼之。”余任天一生历经多种磨难,但能宁静淡泊,对艺术的追求更孜孜不倦,借助艺术以超脱现实,获取理想中的浪漫,体现了传统文人的绝佳素质。历经六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他在绘画、书法、篆刻、诗文及艺术研究、收藏鉴赏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卓越成就。
余任天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人。1939年,时任教于诸暨枫桥大东小学,他在内外墙上绘制过多幅抗日壁画,鼓舞民众志气。此间又在枫桥镇上举办了生平第一次个人画展,其中有抗战人物画《八百壮士造像》、《出发》等,极具感染力;还写有“咫尺战场悬素壁,时闻冲杀卷风沙” 、“极目山川非故国,伤心草木含倭仇” 等诗句,刻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光复河山》、《禹甸重光,卿云复旦》等印,甚至给四个儿子取名余抗、余胜、余建、余成,用以明志。在国家危难时刻,文人士子往往不会拐弯抹角,乘机有所图谋,他不是不懂得委曲求全,而是不得已,他会瞬间完全忘记自己,不计后果,牺牲自己。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人性格的外化;人的性格,又直接体现于日常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生存理念和文化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行为准则和艺术审美取向,继而间接影响到艺术风格与市场价值观。人在“不能”与“不为”之间摆荡,既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艺术与生活的二位一体,铸就一个艺术家的人生路途。
通过一两件零星的艺术品,来窥探艺术家的全部修养,有时总会以偏概全,尤其是针对一个有着多方面才情的艺术家。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其综合素质与修养,会展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种类作品中。
余任天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方面都有成就。纵观余任天一生的国画创作,可分三阶段:一,习古期,即40岁前。他少年时代自学自画,临习《芥子园画谱》,转而师法费晓楼、陈洪绶、任伯年、王石谷诸家,打下了基础。题材上以高士、仕女为多,兼及山水,面貌多是小写意。二,探索期,即40岁到60岁。值壮年,生活稳定,又被聘浙江省国画创作研究室,成为第一位拿工资的专业画家,创作情绪高涨,开始走文艺服务大众、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于是与其他画家一起走出画室,多次赴雁荡、天台、富春、四明诸山写生,有时代气息,且具浙地山水特征:新安江水电站、天台山石梁飞瀑、富春江严子陵钓台,行军、探矿、伐木等题材见诸画面。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作《富春江严陵濑钓台》。三,成熟期,即60岁后。此时期由于目疾加深,不作写实山水,书法亦舍正书而入草。
余任天的书法,从颜平原入手,平正宽博,抗战时客居龙泉,临抚汉魏诸碑。40岁后喜好陈洪绶,以为陈洪绶书法在董其昌之上,于是片纸只字影印木刻无不收罗研习。50岁后有目疾,乃专心草书。据云先生惜纸,每于横长劣宣上一写再写,久之字迹重叠、墨迹斑斑。他的书法以手札、对联、草书见长,草书则多章草笔意,用笔厚重,拙巧互见。“计白当黑”,是中国书画线条的特色。余任天对草书的空间布白深有会心,认为“草书大都大小参差,或如担夫争道,揖让左右,或如老少入市,大小不同,其得力传神处,全在空白呼应”,又说“书法要写得开张。笔势愈开张,则字中空白愈多,空白愈多,则气势愈觉得宏大,方是大家的风度”,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技法问题,也只有熟稔个中关捩者,才可能道出、重视并实践。余任天草书有画意,字与行与篇,跌荡有韵致。
在余任天的艺术成就中,篆刻创作可谓独树一帜。他的篆刻早年纯师汉印,40岁拜邓散木为师,50年代后期以古隶入印,多取斜势,求圆于方。他的篆刻取法多方,刀法干净利落,融合吴昌硕和齐白石、邓散木等前辈的优点,毫不作态。在字法上则仿佛汉印、砖铭与简书,自然舒展。他善于以隶意和行楷入印,字法结构简便明了。隶书和行楷入印虽说古以有之,但余任天达到一个高峰,浑然天成,别开生面,显示了他对整个印面的驾驭能力。通篇而观,他的章法疏密有秩,块面对比强烈,偶尔会以大角度的斜线笔画来求得平中寓奇之效,在造型图式上具备现代感。在余任天的篆刻生涯中,40岁以后至60岁之前这近20年时间里,用心可算最多。40岁前后他转益多师,曾有缘与永康应均先生相识。当他听到“我字写自己的,图章也刻自己”的话,有所领悟。他能刀刻乡间河滩的硬石,可见功力。龙渊印社成立于抗战时期的龙泉,余任天作为常务理事,与金维坚、余任天、毕茂林等共同主事,兴盛时社员逾百人。他一方面潜心印事,另一方面主持全国首本印学期刊《龙渊印社月刊》的相关事务,辛苦自是难免。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印社,各种的实践意义已超出了印社本身。
17岁余任天始学作诗,初得故里黄闲云先生指点,及长眼界渐开,喜读老杜大小李,于乡前辈王元章、杨铁崖、陈老莲诗多所披览,而后上溯汉魏,深喜陶渊明的恬淡适性,没有古奥的用典与佶倔的僻句,有时甚至不惜悖于平仄而求晓畅清新。他一生勤于吟哦,出句快捷,遗诗两千余首。“一艺功成岂偶然,人工天分两相连,还须滋养源头水,寂寞楼居四十年”,可谓他的自我写照。

三、余任天的“遗憾”
余任天可谓一个杰出的中国书画家,尽管生前不求闻达,但他却以特有的艺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博得刘海粟、潘天寿、沙孟海等艺术大师的激赏。绘画可以作为他的主体创作,至于书法、篆刻、诗学等等,在他的眼里应该是常识、本分。几方面才能相互交融、相得益彰,使余任天的书画艺术达到了相当高度。所幸一介布衣,在“文革”十年中未受大冲击,手中不曾弃笔。
性格决定艺格,性格决定命运,大致是一个不争的实在。余任天也不会例外,不管他有多么的内向或者外向。他的性格有些内向、内敛,而他的艺术却外向、主张个性,这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在理论思维上或许张扬,但潜意识的审美心态与行为习惯却要维持“中庸”,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说到做到,不是易事。据云省里领导想见他,他谢绝。刘海粟也约过他、电视台准备为他拍专题,他也谢绝。有人说他“迂”,这“迂”的确给他同时换来了寂寞与清静。
研究者称:浙人生出山刚水柔两种主流性格:浙西(杭嘉湖一带)多水近吴,人性偏柔;浙东多山宗越,人多偏刚,尤以台州、诸暨两地为甚。鲁迅说到“台州人的硬气”,的确,前有方孝孺,后有柔石、潘天寿为代表,潘天寿画中“一味霸悍”,不是偶然。诸暨余任天,禀性直率、豪侠,踵接书画前贤王冕、杨维桢、陈洪绶,积习成性,宁折不弯。“我性格是直的,印章中的字,笔画线条也喜欢直,这是本性难改”,他的自评语一针见血。
“奇取而正守”,是余任天的艺术战略。文人书法、文人画之外,还可以用“文人篆刻”这个概念来形容余任天的印艺风格。他的篆刻创作的强烈个性,是他个性强烈的证明。他主张,篆刻要有气势。他治印规矩入手,而后反其道而行之,始得自家面目。在论及创作道路时,他认为“应该从放肆粗野入手,有纵横气概”(《治印管见》),是很聪慧的说法。“矫枉过正”,是艺术教育的一个思路,有时会有奇效。值得注意的是,在余任天眼里,“纵横气概”应该是重要的,不然不至于要经由“放肆粗野”入手而得之。
倔强,在生活中绝对不能算作好习气。生活和艺术,在这里区分开来。直率,是余任天的个性特征,这已完全显露在他的篆刻和书画作品中,更可以在他的言谈举止中得到印证。他曾说:“初学时,被规矩束缚了,及至眼力腕力衰退的时候,欲求放肆,已是力不从心。”这句话,对于学印者来说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虽说似乎有悖于正统的说教。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及至眼力腕力衰退的时候”,还会“欲求放肆”?“放肆”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对于人生和艺术而言,究竟有什么两样?
“古英雄未遇时,都无大志。” 袁枚《随园诗话》开篇的这句话,正点中了文人艺术家的痼疾。中国文人的心理,总是矛盾的。余任天也概莫能外。39岁时余任天刻有《归汉室》一印,边款曰:“丙戌十月,余于金石书法,皆以汉为归,因镌是印,示专精也。”他自署“归汉室主”,倡导“归汉”,可见虽然他的篆刻手法超前,但在根本观念上,还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文人的道德与自省,会让余任天实践“化粗野为朴厚,去纵横为储蓄,工夫到境,火气尽敛,真气内充”,最终实现“稳健圆润”的佳境。他强调“放肆粗野”,那只能是一个开端和过程,最终总要回归传统、出规入矩,绳墨自矫。
诗言志、言为心声、不平则鸣、诗穷而后工,传统艺论总是这么具体而微。从现存《归汉室诗钞》及已刊布的部分诗来分析,他的题材主要包括感时、咏物、题画论艺诗三类,以题画诗为多为好。他的诗不强作欢颜,也不作无病呻吟。“名山未遂遍游屐,雁荡天台一到之,风物故山最亲切,少年画到白头时。”“倪王画法至今陈,病目何能创作新。下笔老来生硬甚,却成浙派末流人。”这是对艺术风格的自谦与无奈?还是对生活境遇的直白与写照?
一个时代一个地区高手云集,只能选择若干而出,不可能是全部。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的最终认定,需要知音,除了纯艺术鉴赏的,更是艺术市场的;不管哪一种,到底还是“心鉴” 。艺术是复杂的,仍然复杂在人的社会性上。艺术家因艺而传,虽是本份,但作为社会中不凡的一族,其艺术家身份只是一部分,决非全部。对于不属于艺术的那一部分,往往被忽视,然而,正是那“不属于艺术”的一部分,比如社会地位、交游圈、时尚所好、地域特征、市场行情等等,实际上却真正左右着艺术行为,决定着艺术家的成就、地位以及人生走向。
余任天需要知音。余任天一生心地湛然,对我们何其坦呈。曲则直,直则曲。如果说余任天先生留下一点遗憾的话,那么这遗憾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我们大家。


 



总共1页  1  
 上一篇: 老子“为道日损”思想对艺术研究科学化的意义
 下一篇: 意思说
  相关文章
·老子“为道日损”思想对艺术研究科学化的意义
·价格决定价值论
·再谈艺术的“心鉴”——兼论余任天
·意思说
  图片推荐
《艺术沉思路》清
葛优先生到访崔自
崔自默作品点亮“
崔自默再次握手好
华人画家崔自默作
崔自默砺志新书《
 
  热点专题
·庄子显灵记
·“荣宝拍卖”近年范曾书画赏析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术(3)--西方的沐浴
·《为道日损》第三章 ——疏而不失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1)
·《为道日损》第四章 ——道非常道 ..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的鉴定
·与范曾先生“合作”书画
·范曾先生《奇文共欣赏——陈省身与杨振宁》..
·禅与八大
·科学和艺术,两片水域
·<章草>(上)
·《为道日损》第五章——一以贯之
·随感笔录(3)
·崔自默博士受聘为国防大学美术书法研究院首..
·崔自默出席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超前点映..
·我笔记本里的范曾先生笔迹选
栏目导航
专著
《为道日损》人民..
《莲界》江西美术..
《得过且过》四川..
《艺文十说》紫禁..
《心鉴》河北教育..
《中国艺术大师-..
《我非我集》陕西..
《章草艺术》人民..
从前
创与造毁灭
书法史
洗澡的艺术
文艺三论之唯形说
范曾研究
同音字短文50篇
文艺三论之批评学
文艺三论之读者论
书信
寓言
对话
崔自默美学笔记
杂文
推荐文章
·崔自默先生荣获国际奥艺“科学与艺术大奖”
·慈善北京封面人物崔自默
·崔自默新彩作品亮相北京国际时装周
·崔自默“仁爱”梵蒂冈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艺术沉思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翰海2021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先生与李嘉存合作大鸡图
·北京翰海2020秋拍崔自默作品再创佳绩
·崔自默书画作品北京瀚海2019秋拍以寸换..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范曾作品鉴定
·崔自默画话《二十四节气》
·崔自默先生作品在北京瀚海2019春拍再创..
视觉焦点
范曾研究举隅(5
范曾研究举隅(1
[组图]洗澡的艺
范曾研究举隅(2
范曾研究举隅(1
关于范曾先生书画
 

崔自默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8609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931
助理韩健: 13521766440        邮箱:zmwh@sohu.com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制作